南投戲院:從光影歷史中重生
- Lin Kuan Yu
- 5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場結合設計、記憶與生活的文化空間再造實踐
在台灣的電影地圖上,有一座戲院始終靜靜佇立在南投市中心。它沒有大規模院線的喧囂,也沒有商場型影城的高度曝光,但它有屬於這塊土地的氣味與時間感。南投戲院,作為目前台灣仍在營業中歷史最悠久的戲院,見證了超過八十年的影像流轉與人群來往。如今,這座老戲院迎來了它的新篇章,由第三代戲院經營者主動發起,攜手舞夏設計 Woosha Design共同完成一場關於記憶與創新的空間改造計畫。
這不僅是一個「電影院設計」案,更是一場「老舊空間再造」與「文創空間設計」深度融合的實驗與實踐。


光的原理,轉化為設計的語言
本案設計的出發點,來自最核心的元素——電影放映的光線本質。
我們從傳統電影放映的原理中提取靈感:三原色光(紅、綠、藍)在高速膠捲上疊合,形成連續不斷的影像敘事。這個過程,宛如在暗室中捕捉一場微光魔法。舞夏設計團隊將這段過程視為「時光的切片」,並將三原色轉譯成玻璃結構裝置,懸掛在戲院咖啡廳吧台區上方,宛如凝固的光束,象徵一幕幕畫面在此停駐。
吧台下方以暗色石材與金屬為基底,反射出玻璃所折射出的色光,創造一種極富當代感的視覺節奏,既是功能場域,也是視覺敘事的一部分。

老建築的身體語言:材質的重生與再造
南投戲院原始建築擁有許多民國初年常見建材元素:紅磚、洗石子、裸露水泥、繡鐵件與老舊木窗。這些材質,在歷史的滲透下留下了獨特的時間感與手工痕跡。本次改造不以覆蓋取代,而是**「暴露原貌、融合新生」**為核心手法:
紅磚牆面保留其歷史紋理,透過局部清洗與特殊燈光照明,突顯時間肌理。
洗石子牆與水泥地坪局部補修後加以保護性封層,作為影廳通道與公共動線的視覺主軸。
舊有木窗與海棠壓花玻璃則被移至咖啡廳內部,轉化為飲品菜單看板,搭配暖白光源,營造出具有文創風格的展示設計,讓傳統美感轉化為新的溝通語彙。
這種對「老舊空間再造」的方式,不只是空間翻新,而是一種對時間與記憶的尊重。

空間中的貓,與電影機的再生
若你走進戲院,常會發現一兩隻身形慵懶的貓咪躲在角落,牠們不是設計後加入的配角,而是這棟建築的原生住民。
過去戲院使用的老式電影膠捲放映機,其中的金屬框與運片機構,曾是電影運作的核心部件。設計團隊保留其中一組具代表性的放映機結構,將其原始架構重新裝配為貓咪的遊樂平台與藏身角落。金屬骨架被重新上漆、加固,成為牠們穿梭、跳躍、窺探人類世界的立體場景。
這個裝置不只是幽默的象徵,也讓空間多了一層「可互動、可陪伴」的溫度,打破觀影空間的嚴肅感。

咖啡廳:觀影前後的緩衝時光場域
南投戲院的咖啡聽,定位為一個介於觀影期待與觀影回味之間的空間。這裡不是主打咖啡豆產地與手沖工藝的精緻咖啡館,而是聚焦於「影像空間的延伸」與「社交互動的容器」。
除了販售經典爆米花、可可、汽水與簡單輕飲,更多是透過空間設計與材料運用,建立一種與電影語言相關的身體感:
吧台前的玻璃光裝置即象徵「光束凝結的瞬間」;
座位安排採用不規則高低層次,如同鏡頭中的景深;
背牆展示舊式膠捲、老電影票、導演手稿複本,成為延伸式的微型展覽牆。
從戲院走出來的,是文化場域的新角色
這場「文創空間設計」並非僅僅將戲院美化為觀光亮點,而是讓戲院成為城市的一部分,融入日常,創造新的文化節奏。
設計團隊強調「參與感」與「敘事性」,讓使用者不只是在看電影,而是在空間中與時間、光線、動物與材質進行一場對話。從視覺到觸覺,從觀看到體驗,每一處細節都在說一段故事。

結語:一座戲院的設計,是一個城鎮的文化態度
南投戲院的改造,並不是單純的整修工程,而是一場關於文化場域如何重生的提案。透過對老建物的尊重、對放映技術的轉化、對材質的再利用,以及對生活細節的幽默詮釋,它重新界定了「電影院設計」的可能性。
它讓我們看到:一個空間的價值,不在於它的華麗與否,而在於它能否讓人感受到——這裡,有生活、有記憶,有光影留下的溫度。

南投戲院 FB粉絲專頁: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