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機的邊界:從歌劇院語彙轉化而來的企業形象牆設計
- Lin Kuan Yu
- 2天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— 台中某日系企業辦公室專案紀實
在一個辦公室設計的任務中,若僅止於機能與視覺美學的表現,那便只是空間的表面操作。但我們希望做得更多。我們希望藉由設計說一個故事、一段歷史、一場文化對話。這面形象牆,就是這場對話的起點。
本案位於台中市,由一家來自日本、深耕台灣市場多年的企業所委託。他們希望透過空間重塑,強化員工的歸屬感,也讓訪客一踏進門,就能感受到品牌的價值觀與文化氣息。作為設計者,我們選擇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——我們不只是設計牆面,而是創造一個「可以被穿越、被參與、被記住」的牆體。

形象牆設計靈感來自城市建築的記憶
我們將靈感投向了台中的地標性建築——台中國家歌劇院。由日本建築師**伊東豊雄(Toyo Ito)**所設計的歌劇院,以「曲牆」為建築語彙,消融了室內與室外、結構與表皮之間的邊界。這種有機自由、流動不羈的空間語言,正好反映出這間企業的品牌精神:開放、創新、連結、柔性。
我們問自己:如果把歌劇院的空間語彙,壓縮成一面牆,會變成什麼模樣?答案,就是這面垂直模組化的洞穴形象牆設計。
模組化思維下的有機建築
雖然整體造型看似自由流動,但這面牆其實是經過參數化建模與模組化拆解的成果。我們使用數位工具進行表面設計與分塊規劃,每一個模組都對應一個模具,並在工廠中以玻璃纖維手工翻模、現場拼裝與修補完成。
在製作過程中,我們克服了以下挑戰:
模具設計:每一塊模具需考量脫模方向與拼接誤差
材質實驗:選擇何種配方能讓結構穩定、重量控制、表面好修補
現場整合:模組拼接後的縫隙如何處理、色差如何避免、落地如何做得服貼
這面牆最終使用了20多塊模組塊件,每一塊都經過3D建模、CNC切割母模、翻模、脫模、修邊、拼接、打磨與現場補土上漆。過程看似繁瑣,卻讓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幾何牆體變得可實作、可量產、可移植。

人與牆之間的互動性
這不是一面只能看的牆,而是一面能穿越、能拍照、能對話的牆。我們刻意保留各種大小不一的「洞」,讓人們可以鑽入、窺視、互動,甚至玩「躲貓貓」。照片中可以看到員工們開心地從各個角度探出頭,牆體成為一種打破部門隔閡的「空間催化劑」。
此外,我們也設計了可坐可靠的弧形凹面,讓牆體具備局部座椅機能,也可放置展示物或小型綠植,成為企業內部展示文化的載體。

向日本建築師致意,融合台中精神
業主是日本企業,辦公室位於台中。而這面牆體,正是兩種文化交會的具象表現:
結構邏輯與模組化施工精神來自日本工藝傳統
流動造型與有機材質感回應台中的建築語彙
整體設計語彙致敬伊東豊雄,實體製作卻扎根在地師傅的手工經驗
這樣的設計不是硬搬歌劇院的元素,而是將其抽象轉譯為符碼,植入企業空間之中,成為一面會呼吸的牆。

企業形象牆的再定義
傳統的企業形象牆,可能是壓克力字板、金屬字Logo或一面質感木牆。但這樣的設計,其實只是告訴人們「我們是誰」。而這面牆,則是邀請人們一起成為這個「我們」的一部分。
設計師的角色不只是提供造型,而是讓空間變成一種媒介:讓牆與人互動,讓企業與城市對話,讓文化與品牌產生連結。這,就是我們對「企業形象牆」的重新定義。

結語:空間的敘事,從一面牆開始
這面牆的出現,不只是裝飾品,也不是打卡背景,而是一場故事的開端。一個關於建築語彙、文化流動、模組技術、材料手工、甚至企業精神的故事。
我們相信,一個好的辦公空間設計,不只是為了「好看」,而是要讓人們在其中找到歸屬感、好奇心,甚至快樂。而這面牆,做到了。
Comments